你们不要论断人
张熙和牧师

收听录音

录音下载

讲稿下载(电脑版)

你们不要论断人,免得你们被论断。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,也必怎样被论断;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,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。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,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你自己眼中有梁木,怎能对你弟兄说“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”呢?你这假冒为善的人!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,然后才能看得清楚,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。(太7:1-5)

主耶稣这番话是在教导我们在教会里应当如何彼此相处。上一篇信息讲的是基督徒如何与神相处,接下来主耶稣又把话题转到了我们彼此相处上,因为两者是息息相关的。到底基督徒之间应当如何相处呢?主耶稣给了一个警告,也给了一个鼓励。

论断的例子

首先,主耶稣警告我们不要论断人。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故事,它恰好反映出了论断的本质。

故事说的是一位善于鉴别绘画的老艺术批评家,他长年埋头推敲绘画、阅读书籍,结果眼睛成了高度近视。有一天他去参加一场大型艺术展览会,可到了那儿才发觉忘了戴眼镜,只好凑上前仔细检验每一幅画。他一边看,一边批评不迭:“这个错了,那个不成比例,这种格调不好。”他就这样一幅幅批评下去。

有趣的是,艺术批评家往往一生从未亲自画过一张画,却懂得如何批评别人的画。最后他看见了一个金色大画框,便把脸凑上去,安静端详了好久,然后转身说道:“这幅肖像太可怕了,居然列入如此优秀的画展中!完全不成比例,五官奇丑无比。”他非常生气,批评这场展览会不该展出这种画。

可能你已经猜到他看的是什么了,是一面镜子。他安静端详镜子的时候,其实是在看自己。他妻子见他继续批评不休,便说:“冷静一下,你现在看的是一面镜子。”他以为是在批评别人的绘画,原来却是在批评自己,落了个贻笑大方。

这就是这段经文要教导我们的了:你论断别人就是在论断自己。而且主耶稣讲话很风趣、幽默:“你似乎看得见别人眼中的刺,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。”刺非常小,而梁木是承托屋顶的长木,其实就是刨光、削成了方形的大树干。主耶稣喜欢用夸张、对比手法,好像漫画家一样,勾勒出一幅醒目的图画,发人深思。

不要凌驾于他人之上

“论断”一词,原文带有审判的意思。要知道,审判是执法者的特权。法官就代表了行政机关,代表了政府,你有什么越轨行为,政府就会传召你上法庭。两人之间有了纠纷,也要上法庭。所以主耶稣说“不要论断”,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凌驾于他人之上。

这恰恰是人与人相处的症结所在,自以为比别人好,对别人品头论足。比如说,你说某人骄傲,其实就是在审判他,言外之意是自己不骄傲。而你审判别人的是非,言外之意就是自己比他好,他竟然不知好歹,你却一目了然。圣经说,教会里之所以有那么多问题,就是因为基督徒抱有这种态度。

主耶稣这番话是在针对一种态度:自高自大,目中无人。圣经教导我们要彼此顺服,不可高抬自己。正因如此,在约翰福音13章,主耶稣洗门徒的脚,并且说:“我给你们作了榜样,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”(15节)。洗某人的脚意思就是做他的奴隶,因为这是奴隶干的活。保罗也两次说过“彼此顺服”(腓2:3,弗5:21)。

不要好为人师,要做别人的仆人,这就是神呼召我们去行的。不妨想一想,要是我们真的这样行事为人,彼此谦卑,那么整间教会的态度会是多么不同,不至看着别人想:“我不比他差。”为什么不安然说“我比不比那人差,由神评定”?

这种好为人师的态度其实就是自我膨胀、自命不凡。属灵人不自我评论,也不在意别人如何看他,惟独在意神如何看他,这才是关乎永恒的大事。

耶稣如何看待世上的显要、小民

耶稣说,“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,他必作众人末后的,作众人的用人”(可9:35)。要想在神眼中为大,就得在弟兄中为小。你在自己、在别人眼里越重于泰山,在神眼里就越轻于鸿毛。

主耶稣总是看重世上的无名小卒,无视政要显贵。他在井旁花了一个下午跟遭人鄙夷的撒玛利亚妇人谈话,却一点面子都不给希律王,冲他一言不发。那些自以为学识渊博的圣经文士,他严词以对,“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”(太23章);那些患病、软弱、受压迫的,即无名小卒,他却以温柔、恩慈相待。

必须学习主耶稣的这种态度。坦白说,我对教会推崇世上显要的风气深感厌恶。记得在英国读书时,我认识了一位牧师。我们是在教会认识的,当时彼此致意,一切还好。可过了些时日,他获悉家父是谁,对我的态度立刻就变了,不但亲热友善,还毕恭毕敬。我真感到恶心,家父是谁跟我的属灵生命无关。即便家父是皇帝,神也不会看我在教会高人一等。

很多基督徒尊敬世上有地位的人,一旦这些人来教会,便另眼相看,根本不想想神如何看他们。不知为什么,香港人特别看重医生,也许是赚钱多吧,教会来了个医生,大家都会肃然起敬。但在我看来,医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。

我们都受了世界的影响,甚至牧师也没有学会以耶稣的心为心,依然按世界的标准判断人。弟兄姐妹,这种态度会危害教会,要学习尊重卑微的人。那些显要人物已经从世界得到了足够的荣耀,不要再助长他们的骄傲气焰了。

必须改变态度,遵从主耶稣的教导,不要在“小人物”面前自高自大,在“大人物”面前毕恭毕敬。

不要论断并非对罪视而不见

“不要论断”,主耶稣强调的是态度,因为态度正确,就不至行为失当;而行为正确,却未必态度正确。

但为了更准确明白耶稣的这番教导,我们必须问:主耶稣除了强调态度外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是不是说对教会中的罪视而不见呢?比如说,教会尊敬世上有地位的人,甚至做出了更出格的事情,我们就视而不见——“不要论断,你们犯罪我管不着。”或者假教师混进教会传讲异端,我们便说:“不要论断,他爱讲什么就讲什么吧。”或者狼披着羊皮混入教会,吞吃羊群,我们说:“不要论断,说他是披着羊皮的狼就是在论断了,最好缄口不言。”

主耶稣当然不是这个意思,他教导我们要小心分辨披着羊皮的狼,教会领导尤其责无旁贷。

有人冒犯、得罪了你,主耶稣教导我们该怎么办呢?是不是说“没关系,我不论断”?这是正确的态度吗?难道就用视而不见的方法“帮助”他吗?主耶稣说,“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,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,指出他的错来。他若听你,你便得了你的弟兄;他若不听,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,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,句句都可定准。若是不听他们,就告诉教会;若是不听教会,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”(太18:15-17)。

由此可见,主耶稣说“不要论断”,意思并不是对罪视而不见。恰恰相反,教会(特别是传道人)的责任就是要谴责、抵制犯罪。

记得有一次我指出教会的罪,一个弟兄对我说:“我觉得你很骄傲,总批评教会。”这位弟兄还没有研读旧约,旧约先知(神的仆人)是怒斥以色列民,谴责他们犯罪。当然正因如此,以色列民不喜欢这些先知。耶利米被投进坑里,坐以待毙。要不是有人搭救了他,恐怕他就没命了。

最不可思议的是,那些人批评我不该责备教会犯罪,而他们往往是最善于批评的人。两种批评的不同之处不在于行为,而在于态度,一个人指出罪是出于对教会深挚的爱。

遗憾的是,教会里有很多人在承受所谓“自卑情节”之苦,而这些人恰恰最爱批评,因为要尽量表现出优越感来掩饰自卑。他们专门批评长老、领导、牧师,好向别人炫示:“我连牧师都批评,你敢吗?”

关键在于态度,你说的话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呢?通常你不会把自己的动机告诉人,每每批评某人,肯定说是为了那人好。但主耶稣警告我们要小心自己的态度。

主耶稣并没有让我们对罪视而不见,而是要以正确态度来抵制罪。不但如此,使徒保罗说教会领导的责任就是判断。比如哥林多教会有人犯了乱伦罪,保罗说,“我身子虽不在你们那里,心却在你们那里,好像我亲自与你们同在,已经判断了行这事的人”(林前5:3)。

保罗判定了那人的罪,可能你会说:“主耶稣说‘不要论断人’,保罗怎么论断人呢?”要知道,主耶稣谈的是态度。

教会领导有判断之责

查考圣经的话一定要领会上文下理。主耶稣对门徒说“不要论断”,但教会中有些人是受了神的重托,必须下判断。所以不论断是一般原则,而教会的长老、领导却有判断之责(参看提前5:17)。

你可能会说:“长老可以论断我,我却不能论断他,真不公平。”别忘了,根据主耶稣的教导,你如何衡量人,神就如何衡量你。那些受神重托有判断责任的人是最不喜欢行使判断权力的,除非逼不得已。而不关爱教会的人,也不宜做教会领导。

“论断”,意思就是审判,定人的罪,与拯救恰恰相反。约翰福音12章47节说,主耶稣来不是要审判世界,乃是要拯救世界。审判跟拯救截然相反,一个是定罪、判刑,一个是拯救、饶恕。显然,每每论断一个人,就不是在关心他的救恩了。

与弟兄姐妹相处千万不可有高人一等的态度,要是牧师在教会中自视高人一等,那么他不宜做牧师。教会中谁都无权定人的罪,但神给了神的仆人权力依照神的话宣判。纵然如此,神的仆人也不是在定罪,而是在拯救。在哥林多前书5章,保罗宣布把犯罪的那人交给撒但,败坏他的肉体,接着又解释说,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的灵魂可以得救。至于最终的、绝对的审判,任何人都无权判定。

为什么我们善于看见别人的缺点,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呢?

主耶稣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:“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,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”(太7:3)你如何回答呢?为什么我们善于看见别人的缺点,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呢?

我不禁想起了利物浦一位女士,每间教会都有这种吹毛求疵的人。有一天她对我说:“我看见你们教会某某领导在街上跟女朋友牵手走。”

“是吗?在哪里?”

“就在一条商业街上,教会领导居然跟女朋友牵手!这种人怎能做教会领导呢?”

我看不出牵手有什么罪,特别是他们即将定婚了。可这个女士却大惊小怪,大概要暗示我应该开除他。而她自己的问题远比牵手严重多了:离了婚,跟另一个男人同居。我不肯定他们有没有结婚(我没有要求他们出示结婚证),据说没有。自己是这种情况,还批评别人在街上牵手,真是不可思议。

不妨想一想耶稣的这番教导到底有没有夸大其词。我上面讲的就是一个实例:自己眼中有梁木,却还批评别人。那对情侣现在已经结婚了,在忠心地侍奉神。那个批评者现在如何呢?她不再去教会了,她去教会就是为了批评。每每奉献,她总是把五英镑高高举过头顶,惟恐人不知道。难怪主耶稣说:你这假冒为善的人,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,却想帮助别人!

没有爱,就会批评

为什么我们善于看见别人的缺点,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呢?你听见有人批评,首先要仔细看一看那人的生命。以我的经验,最爱批评的人也是属灵生命最有问题的人,他还没有掌握到马太福音6章的教导,跟神的关系存在严重问题。

没有真爱,才会批评。千万不要相信这种话——“我爱你,所以才批评你”,这绝对是假冒为善。爱你的人会亲自对你说:“弟兄,恕我直言……”而且他绝对守口如瓶,不会告诉别人他对你有意见,惟有你才知道。

有些人对你有意见,却从不坦言原因以及到底在哪方面有意见,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其他人都知道他对你有意见,可你就是不知道原因何在,这是什么“爱”呢?完全是假冒为善。

没有爱,肯定就会批评。再比如夫妻之间,刚刚结婚非常甜蜜,仿佛人间天堂,整日手牵手,含情脉脉。可过了两年,也许有的还等不到两年,就开始起些小争执了。一方问道:“为什么你总是这样做事?”另一方答道:“为什么你要那样做?”于是就争吵起来,而且会越吵越凶。

你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吗?因为爱的基础非常脆弱。我希望两个人结婚前真的能够清楚彼此是相爱的,并非一时吸引。我们从小就都目睹过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的婚姻,长大也目睹过朋友的婚姻,知道一旦夫妻之间失去了爱,真可以吵到天翻地覆。

没有了爱,那么剩下的就只是批评了,没完没了地批评!起初的彼此委身、彼此相爱烟消云散,只剩下了对自己的委身,要坚持己见。两个人都坚持己见,婚姻也就告终了。所以哥林多前书13章5节说,“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”,而是说——“你喜欢什么?”

没有爱,就会指责

回到这个问题:为什么看见别人眼中有刺呢?答案显而易见:你根本不爱那人。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因为你爱自己。

你发现了吗?要是母亲爱儿子,儿子就永远正确。他砸了别人的车,干尽坏事,母亲只会说:“他是好孩子,这无非是个意外。”她根本看不见他的缺点。你深爱一个人,就看不见他的缺点了,所以俗话说:“爱是盲目的”。

你深爱自己,就看不见自己的缺点,即便眼睛里有梁木,也视而不见。而你不爱另一个人,所以才会看见他的所有缺点。你爱自己的孩子,他便毫无缺点,而别人的孩子都行为顽劣、缺乏教养,他们的父母真不懂得如何教育,个个都这么糟糕,你不禁说:“看看我的孩子,他是世上最乖的。”

现在就能明白为什么主耶稣说不要论断了。论断就是定人的罪,门徒之间相处不该有这种态度。我们要彼此相爱,不要好为人师。

有人可能会说:“你刚刚说过,主耶稣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对罪视而不见。”不错,而且没有人是毫无过错的,你大可以滔滔不绝指责个不停。但是不是说你逢人就要想——“这人有罪,我不能视而不见,得批评他,指出他的罪”?这种想法就表明你的态度不正确,首先要摆正态度。你真爱一个人,就不会找各种理由批评他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自由派神学家最爱批评,逢人就批评。在他们看来,批评是美德,读神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批评,不批评就不是个好神学家。结果他们批评保罗,批评约翰,说保罗这里搞错了、那里搞错了,还自以为这是学术研究,理所当然。在自由派神学眼里,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,从旧约先知到新约使徒,个个都可以拿来批评。

我读了很多他们的大作,坦白说,有时候我颇有反感,忍不住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。这些人自以为比保罗、约翰、以赛亚、耶利米,总之比谁都明白圣经!真可惜,保罗、约翰没有机会洗耳恭听这些二十世纪大神学家们的训诲,否则就可以更加了不起。如此下去,难怪连耶稣都敢批评了。

由此可见,一旦有了批评态度,接下来便会一发不可收拾。弟兄姐妹,要留心耶稣的这番话,持守正确的态度,不要想——“我是神学家,是学者,我的任务就是批评别人。”神根本没有给你这项任务。

在加拉太书5章15节,保罗警告加拉太人:“你们要谨慎,若相咬相吞,只怕要彼此消灭了。”可见加拉太基督徒误入了歧途,没有听从圣经的教导,自以为可以彼此批评,也有责任彼此批评。但保罗警告说,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灭亡。

想一想,在年幼基督徒以及非基督徒眼中,这种相咬相吞的教会有什么见证可言呢?要是我们爱神,爱他的子民,爱他的教会,则怎能来到教会说“我不同意这人、不同意那人”呢?你不同意他,就直接跟他说好了,两个人解决这个问题,不必弄到沸沸扬扬、满城风雨。要考虑到其他基督徒、年幼基督徒以及非基督徒。主耶稣说,“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,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”(约13:35)。彼此批评就不是彼此相爱了。

我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,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我们

总括来说,主耶稣这番话既给了我们一个警告,也给了我们一个鼓励。警告是,“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,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”(太7:2)。这个原则非常重要,是基督徒生命的秘诀,必须掌握。你如何待人,神就如何待你。你试一试遵循这个原则,就会发现它涵盖了基督徒生命的方方面面。

你不饶恕弟兄,也得不到饶恕;论断弟兄,神就论断你;越严厉谴责弟兄,神就越严厉谴责你。这就是主耶稣的警告,真可怕。这个原则绝对横贯了整本圣经。

举个例子,大卫犯了一项非常严重的罪:强占人妻。奇怪的是,法律上根本抓不住大卫的把柄。因为大卫是王,他的强占人妻看起来非常合理合法。身为王,大卫是以色列军队的最高统帅,而这女人的丈夫是他麾下军官,而且还是个尽忠尽职的好军官。为了得到该军官之妻,大卫行了一桩恶事:把他派往前线,又吩咐前线元帅调他到最危险的前沿阵地去,结果他战死疆场。

以人的法律来看,大卫无可指责,他有权调兵谴将,一切都合理合法;而既然女人的丈夫死了,当然可以娶她为妻,又是合理合法。但神鉴察人心,大卫能够避过人的法律,神却看透了他的心,知道他行这一切事的真正原因。

神的仆人拿单来见大卫,向他讲解这桩案件:“一个穷人只有一只母羊羔,视为掌上明珠,总是抱在怀里。一个富人有很多羊,却还想要穷人的这只母羊羔,强行夺了去。”(参看撒母耳记下12章)

大卫是王,王也是法官,当然要做出判决。结果大卫勃然大怒:“这人有这么多羊,却夺走穷人唯一的一只羊羔,公义何在?我判他偿还羊羔四倍!”大卫看得见刺,却看不见梁木。其实是他夺走了那只羊羔——军官的妻子,所以拿单说:“你就是那人!”大卫是在宣判自己,他得偿还四倍。神恰恰按照他的判决执行了,他失去了四个儿子。

神的话真奇妙,大卫必须根据自己的判决偿还四倍,他是亲口宣判了自己。仅在几节经文之后,他立即失去了一个儿子(撒下12:18)。后来,他的儿子们又自相残杀,一个杀了另一个。最终大卫赔上了四个儿子。

由此可见,神会根据你的言语、判断来审判你。再借用那位老人家对着镜子批评的例子,你的弟兄、姐妹就是镜子,你批评他们就是在审判自己。

这就是主耶稣的警告:你用什么量器量给人,就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。大卫用了四倍的量器,结果他恰恰付上了四倍的代价。

我们如何爱弟兄,神就如何爱我们

主耶稣也给了一个鼓励:你如何关爱弟兄姐妹,神就如何关爱你。弟兄姐妹有需要,你出手相助,而且是以正确的态度,那么神同样也会帮助你。你会发现,你越给予神,就越从神那儿得到关爱,得到属灵祝福。凡资助弟兄姐妹的,绝不会阮囊羞涩。即便你帮助弟兄姐妹似乎到了“毁家纾难”的地步,神也绝不会让你家道消乏,他会看顾你的需要。一旦学到这个功课,你就不会害怕帮助弟兄姐妹了。

有一位弟兄需要钱,另一位弟兄解囊相助。可得到资助的弟兄正好碰到另一人更有需要,便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那人。结果紧接着神又供应了他的需要,毫无缺乏。你越给予,就越得到。

亲身检验这个原则

给出多少,就得到多少。要是你有信心、勇气,那么在每天生活中都可以检验这个原则。信心与勇气是紧密相连的,很多人之所以胆小如鼠,就因为没有信心。

“我怎么知道神是真的呢?”很简单,神立了一个原则,你可以亲自去检验。神敢于接受挑战,他说了这句话——越给予,就越得到;用什么量器量给人,也必受什么量器所量,他就不怕你去检验。但千万不要从审判的角度去检验,好像大卫一样,他判定别人赔偿四倍,结果自己赔偿了四倍。

切记今天学到的这个既有警告、又有鼓励的奇妙原则,要应用它、检验它,好品尝神的美善。

《完》